2024年11月23日,“第三届翻译学国际前沿课题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行。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英国杜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16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200多位外语教师和研究生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开幕式上,广外副校长刘建达教授向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翻译研究需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赢得进一步拓展。《外语教学与研究》名誉主编王克非教授介绍了会议举办初衷,强调应时刻保持学习态度,随时跟踪学科研究前沿。
会议采取两人对谈的形式,16位专家学者分为8组,分别围绕翻译学不同分支研讨最新研究进展。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和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首先围绕翻译理论阐述了与其他学科理论融合等新趋势,指出一部分研究忽视批判性思考等问题。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翻译为核心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呼吁学界与实业结合、挖掘AI潜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从技术视域加以回应,指出AI深刻改变了诸多翻译研究元问题的视角。香港理工大学张其帆副教授讲解了多篇口译研究最新论文,特别关照了手语口译这一常被忽视却有迫切需求的领域;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文教授则由“新在哪里?前沿在何处?”切入,通过实践、教学、研究中的新概念、新话题、新角度等勾勒出当前国际口译研究的框架。翻译到底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汉语?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庞双子和西南大学胡显耀教授深入研究发现,翻译文本呈现受限语言特征和先导性、规范性,翻译对汉语的影响比语言接触更为显著。文学翻译始终是翻译领域的重中之重,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从文本、译者、意识形态等多方面介绍了文学翻译研究的最新特点和存在问题,并展望了跨学科、多元统计、历时复合发展、语料库批评译学等方向;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则从近代“小说救国”谈起,最终落脚于方法论突破、受众与效果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未来研究趋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戴光荣教授和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集中研讨应用翻译研究,不但检视了理论与实践割裂、语料库数据难以实时更新等问题,更提出了应用、可用、适用的应用翻译研究新三分法。杜伦大学郑冰寒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关注AI对认知口译研究的深刻影响,指出机器已经深度介入口译过程,口译员角色已发生转变,需重新检视口译认知模型、建构研究方法。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力图摆脱传统上过于依赖形式特征的翻译质量评估,转而借助大语言模型开发基于语义的量化评估;香港理工大学刘康龙副教授则补之以语料库翻译学、计量方法和AI技术引入的新进展。
本次会议呈现以下特点:1)既有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又有结合当下背景的新思考;2)对国际前沿研究既追踪学习又不盲从迷信,而是大胆指出其中问题,发出中国声音;3)特别关注技术创新尤其是AI对翻译研究的颠覆性影响。8个议题安排合理,紧扣翻译学的时代脉搏和国际前沿,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会议推动了北外与广外的学术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北外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学术影响力。